2020/06/10

菜鳥救星話設計:工欲善其事—設計繪圖必用蘋果電腦?

文/圖、SIMI.希米老師

說是個人喜好也好、偏見也罷,我在高職期間被Mac荼毒了三年後一直都不願再嘗試蘋果的產品,因此每當有人詢問我購買蘋果Mac的意見時,我雖不推薦,但也不會刻意反推。

事隔十餘年之後,前年開始因職務之需陸續使用了iMac 2015跟MacBook pro 2019,由於對Mac有了一些新的了解跟認識,在此可以比較客觀的跟大家分析一下蘋果電腦在設計繪圖的運用上是否真的比較有利。

硬體層面

1.  顯示器

蘋果公司的Retina顯示器解析度超過300ppi(一般的顯示器大約是96ppi),其特色是在正常觀看距離下肉眼無法分辨其中單獨像素點。不過其他比較好的顯示器也有差不多的數值,只是沒有特別拿出來宣傳罷了,而且很多時候因為螢幕尺寸以及使用距離之故,其實也用不到那麼高的解析度。

從下面的照片中可以了解到,雖然Mac的顯示器確實比較細緻,但在正常使用的距離看起來其實差異不大,而且Mac的顯示器都是亮面,比較容易出現反光。

圖左為MacBook pro 2019,圖右為EIZO 2456,遠距離看細緻度差異不大,但Mac飽和度偏高。

本圖為MacBook pro 2019近拍的狀態。

本圖為EIZO 2456近拍的狀態。

2. 觸控板

一般在使用筆電進行設計排版工作時,如果沒有滑鼠的話工作效率真的奇差。但MacBook的觸控板搭配熟悉的手勢:如兩指縮放旋轉、三指拖移等,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效果。雖然還是比不上滑鼠的流暢精準,但至少堪用。

分別使用MacBook pro的觸控板以及滑鼠在AI中使用貝茲曲線描圖並製作遮色片測試。

左圖用MacBook pro觸控板製作,耗時約10分鐘。右圖為使用滑鼠的測試,耗時約7分鐘。

3. 顯示卡

目前蘋果電腦的顯示卡都是搭配AMD,雖然不是不能外接顯卡,但終究沒有那麼方便,所以對於想要使用Nvidia新技術(如光線追蹤之類)的使用者來說可能就會比較沒有吸引力。

4. 傳輸線

蘋果一直以來都有其特立獨行的硬體規格,如:Mini DP、Lightning等,因為跟其他廠牌的傳輸線都無法共用,相當麻煩。不過目前最新的設備也開始使用現在比較通行的Type-C,之後的傳輸想必會越來越便利。

更多比較

軟體層面

1. 鍵盤快速鍵配置

在繪圖軟體中,Mac與Win多數的快捷鍵都只有Ctrl或Command的不同,但還是有幾個關鍵的差別。

如AI在縮放視窗大小時,在Win中要按Ctrl + Space + 滑鼠拖曳,但在Mac中是按Command + Space,手指的距離比較符合人體工學,更不用說在MacBook中還可以使用兩指操控縮放。

而PS的筆刷尺寸在Win中要用Alt + 筆側按鈕/滑鼠右鍵,在Mac則只要按Ctrl + option + 筆尖/滑鼠左鍵直接拖拉就能縮放。

2. 軟體豐富度與相容性

目前世界上使用Windows系統的人還是占多數,所以雖然比較知名的大型軟體都有相容兩種系統的版本,但是很多遊戲或者一些小軟體就完全沒有Mac版。

檔案格式的相容度也是一大困擾,早期在Win做的檔案到Mac就無法開啟,反之亦然。不過最近幾年的相容度已經做得越來越好,雖然還是有部分軟體的格式無法完全相容,但大多數都沒有問題。

3. 系統穩定性

很多人認為Mac不會中毒、系統比較穩定,但我認為這是個很大的迷思。

其實Mac不是不會中毒,只是相對比較少一些而已,而且若是大家以為不會中毒就掉以輕心的話反而更加危險。

而系統方面在我使用MacBook的期間經歷過多次睡眠後無法喚醒的詭異狀況,最後只能強制關機重啟。反倒是我用Windows 這麼多年還真從沒遇過這種事。

我認為大家會有這樣的偏見,或許是因為搭載Windows系統的硬體比較不可控;就像安卓手機一樣,差不多價位的旗艦機並不會比蘋果差,甚至表現更優異。但一般民眾接觸到的機型有可能是比較差的入門機種,對比蘋果的軟硬體因為都是自家產品,整合起來的流暢感自是不在話下,將完全不是在同一個價位等級上衡量的產品互相比較時,當然有蘋果的產品比較穩定的感受。

簡而言之,我認為蘋果的產品非常適合不熟悉硬體、或不想花費心思去挑選硬體的使用者。

雖然用慣了Windows系統的人一開始多少會有些不適應,但除非你是屬於完全不想花時間去瞭解新事物的類型,不然這種問題其實只要持續使用一段時間就能解決。

而我自己覺得在已經有一台PC的情況下,多買一台MacBook外出使用相當便利。但若是除了工作外還想拿來玩遊戲的話,最好還是放棄Mac回頭是岸吧!


加入菜鳥救星官方Line並回覆「我想學設計」,不定期獲得更多知識吧!

不同頻道,不同知識!


Facebook


Instagram


Youtube